中国气象报社创建于1989年,作为气象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3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中国气象报从一份旬报逐步成长为拥有一报四网两微多端、初具全媒体格局的气象行业新型主流媒体。近年来中国气象报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做好纸媒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移动优先,大力发展新媒体、短视频业务,通过机制改革、平台融合、人才建设等措施激发创新活力,推出了一批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显著提升。
主要做法
1.坚持移动优先,构建行业全媒体矩阵
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以纸媒为中心的传媒行业遭遇挑战。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上升为战略。2019年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着眼于补短板,中国气象报社把发展新媒体业务作为推进媒体融合的重中之重,加强谋划部署。从2011年开始,先后开通新浪、腾讯微博账号,2013年开通“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入驻头条、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央视频、腾讯新闻、知乎、抖音、快手等12个信息平台和社交媒体客户端。2014年引进人才,组建专门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开发中国气象报手机报客户端,借助小型基建项目建设轻量化的业务平台,逐步推动新媒体与报纸、网站共同成为报社重要的媒体平台和传播力量。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截至目前,报社形成了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新闻网、中国气象科普网为主,覆盖报网端微的政务和行业媒体矩阵,粉丝量(订阅数)近5000万。每年,在重大天气气候事件、重大主题活动的新闻宣传报道中,新媒体冲锋在前,以活泼的语言、接地气的展现形式,受到公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2020年阅读量过亿的微博话题有11个,阅读量超过千万的微博话题达到40个,联合发起的抖音话题“战胜疫情DOU行动”播放量超过490亿。
2.优化工作机制,重构采编流程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关键要抓好“融”文章,在“策、采、编、发”等各环节真正做到融为一体。为此,报社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将新媒体中心与网站中心合并,打造气象部门的融媒体中心。该中心下设微信小组、微博和客户端小组、视频小组、美编小组、网站要闻组、英文组等,重点承担网站和两微一端、短视频业务。二是重构采编流程,建立“全媒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业务格局。打通原来相对独立的报纸、网站、新媒体业务,通过编前会和总编室协调,顺应传播规律,建立新媒体和网站的优先发布次序,建立重大策划全媒体统筹机制,确保资源集约共享、多平台差异化呈现。三是建立与全媒体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考核管理机制。根据新媒体岗位特点,制定量化绩效考核办法,实行以新媒体产品点击量为主要权重的考核评优机制、季度/年度评优机制、新媒体原创奖励机制等。
经过近5年不断摸索,报社逐渐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全媒体采编流程,报网端微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指挥协调更加顺畅,资源共享共用不断深化,初步构建了全媒体采编业务体系、产品体系,形成具有气象行业特色的“中央厨房”。遇有重大宣传任务,由总编室统筹策划,组织建立临时任务组,挑选具有策划能力的纸媒记者与新媒体编辑搭档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新媒体爆款产品。
3.培养新型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记者、编辑不仅要会写文章,还要会写文案、编新媒体、拍(剪)视频,甚至出镜当主播。成为具备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是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采编人员转型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报社在内部大力倡导新媒体技能学习,要求全体采编人员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掌握新媒体基本技能。同时要求纸媒记者、编辑积参与创作新媒体产品,通过基层采访、重大事件报道锻炼记者的全媒体采编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工作室创新机制,孵化短视频、H5、动画、手绘长图等移动端新媒体产品。2020年,报社印发三年行动计划,组建视觉创意工作室,之后升级为中国气象融媒体视觉创意工场,以报社视频、美编、技术力量为核心,遴选汇聚全国气象部门创客,在重大宣传节点组织开展策划,打造了一批海报、长图、动画、数据新闻等视觉创意融媒体精品。
经过不懈努力,具备较强策划实施能力的融媒体团队已日渐成熟,涌现出了一批人才,实现了短视频、H5、动画、直播等融媒体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过程,并已实现短视频产品常态化制作,气象新闻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每年的全国两会、汛期重大天气事件、气象卫星发射等报道中,移动融媒体产品已成为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的重要宣传报道手段。
4.打造集约平台,统筹行业资源
以技术为支撑、以行业大数据资源共享分析为核心的集“舆、策、采、编、发、评”等流程于一体的业务平台,逐渐成为行业媒体推进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实践方向。2018年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依托气象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国气象部门具备媒体融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功能的气象宣传科普业务支撑平台。自2020年起,中国气象报社作为主要承建单位,实施了气象宣传科普业务支撑平台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以解决全国气象部门宣传科普资源分散、集约共享不足为首要问题,逐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数据统筹融合的业务格局。项目建设以“一中心、两平台、三应用”为思路,即以融媒体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全国气象系统宣传科普业务应用平台、资源展示平台,逐步满足媒体应用、科普应用、服务应用需求。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借助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实现全国气象系统各类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产品内容、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共通,切实提升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效益。该平台建成后报社全媒体采编业务实现显著升级,新技术应用支撑能力大大提升。
中国气象报社作为气象行业的媒体单位,依托行业垂直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牵引作用,在重大宣传策划、联合采访、活动组织等方面,与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报社重视通联队伍建设,分布在各县市气象部门的通讯员达3000余名,成为气象新闻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汛期等重大天气报道中,报社与各地气象部门上下联动,联合策划、实时沟通,时间汇集各地鲜活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素材,开展联合直播,使新闻报道直达现场。
发展成效
经过几年努力拼搏,报社报网端微的全媒体业务格局趋于成熟,气象行业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力显著增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1.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
全媒体时代,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平台如何发展,报社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首要职责,把坚持做内容作为重中之重。围绕气象部门重大活动、天气气候事件、热点事件等,报社及时策划推出评论、解读、求证等内容,回应社会关切,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例如,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新中国气象事业成立7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报社策划推出6篇系列评论,得到广泛好评,成为气象干部职工的必读材料。在每年的全国气象局长会等气象重大活动期间,评论已成为新闻宣传标配。2020年,报社开设融媒体评论栏目“微聊天”,以每周一期的节奏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和报纸刊发,围绕热点话题开展评论,受到读者欢迎。
在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公众面对灾害天气往往产生疑惑或恐慌情绪,为此,报社一方面加强天气气候权威解读,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另一方面对网络不实信息进行求证、辟谣。例如,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各种不实消息在网络传播,特别是“港珠澳大桥要被台风吹垮”等谣言,误导公众。报社编辑及时发现舆情并迅速推出辟谣新媒体文章,被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和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媒体广泛转发,阅读量达3100多万。针对2020年8月12日北京地区暴雨迟迟未来引发的公众调侃和对预报的质疑,策划推出微信产品《就这?说好的暴雨呢!莫慌,降雨预报你得这么看!》《别急,华北的雨已经在下!新专家解读视频来了!》,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及时引导了社会舆论。
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巩义市气象局局长被洪水冲跑”登上了热搜。监测到这个热点后,敏感的编辑立即联系了当事人进行采访,随后推出新媒体报道《|被洪水“冲跑”的气象局长,到底经历了什么?》,讲述了一名基层气象共产党员面临特大暴雨洪水,勇于担当、敬业奉献的故事。该文一经推出,就引起巨大反响,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长安街知事、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微信公众号转发,微博文章阅读量超过1亿。
2.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全媒体业务的稳步发展,气象新闻宣传的受众面不断扩大。如今,每天除了有近8万的报纸读者和数十万网络用户,还有超过500万的微博粉丝、70万的微信订阅读者、247万的抖音号粉丝,从我们的全媒体平台获取高质量气象新闻资讯。报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行业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战略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文化宣传、科普宣传,特别是重大主题宣传开展得有声有色,影响广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围绕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报社精心组织策划,推出《中国气象报》系列特刊,充分展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动实践。报社联合15个省的气象部门,开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运用新媒体、短视频、H5、融媒体专题、专刊、专栏、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通过报、网、微、端展开立体式传播,产品浏览量超过3000万。同时开展“致敬建党百年,气象人讲气象故事”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100余件短视频作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央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集中展播,播放量超500万。
2021年7月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报社就此开展全媒体策划,制作视频、动态海报、动画、专题、专刊等近20件全媒体产品,特别是推出中英文科普动画,被Chinadaily网站、世界气象组织网站等平台采用,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全网阅读量超过2000万,宣传成效显著。近年来,报社加强直播业务,在重大活动、防汛救灾关键节点开展大型融媒体新闻直播活动,有效引导公众关注气象、关心气象。2021年,报社进行了10次融媒体直播,单场观看量多达到了5000万。
3.媒体效应逐渐显现
在媒体融合和创新驱动下,报社推出了一批融媒体精品,打造了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栏目和活动。与新华网联合打造的“聊天儿”系列科普数据新闻,围绕与气象相关的热点话题,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制作可视化深度科普产品。目前该栏目已推出80余期,传播量约5000万,形成了的效应,被评为“典赞·科普中国”2020年度十大作品。报社着力发展短视频业务,形成“气象新闻视频+手绘动画视频+主题宣传视频+国际访谈视频”的发展格局,其中手绘短视频以轻松活泼的展现形式,受到网友欢迎,初步形成效应。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报社推出“70秒看70年”系列手绘短视频,充分借鉴网络化叙事和剪辑风格,运用互联网视听语言,以卡通形象展现了70年来气象事业的发展变迁。该系列视频全网阅读量达到1400万,获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我爱我的祖国”微视频、摄影作品大赛三等奖。报社还连续3年举办全国气象短视频创作征集展播活动,得到各地各单位积响应,初步成为气象部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活动。
近年来,报社策划推出“跟着总书记看气象”融媒体专栏,以融媒体形式讲述总书记考察调研地区的生态文明、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等气象服务保障故事,以及时性、可读性受到网友关注并积转发。报社还联合卫星气象中心,推出“风云卫星看中国”融媒体专栏,通过气象卫星视角,见证祖国大地之美和地球风云变幻,展示我国科技实力。
近3年来,我们推出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次;2020年共有31件作品获得中国经济新闻奖、中国产经新闻奖、科星新闻奖等奖项;2021年,中国气象报社“创新融媒体运行机制提升气象宣传效能”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中国气象新闻网、《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微信号入选“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
经验体会与未来展望
过去几年报社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来之不易,得益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得益于开放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得益于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甘做改革“试验田”;得益于拼搏进取、敢于担当,锻造一支善作善为的队伍。
面对科技进步和媒体生态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报社在经营拓展、平台建设和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与中央媒体和的行业媒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流量变现依然是难题,尚未建立自主的移动端平台,资金和人才仍是制约报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作为行业媒体,深耕行业是安身立命之所在,聚焦行业、服务行业,拓展行业垂直细分领域服务功能,仍然是行业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气象报着眼于构建“四全媒体”,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现代化发展方向,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团队活力,形成“1234”业务大宣传格局,即一个业务系统、两个业务布局、三个阵地资源、四个一批,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部门凝聚力的新型行业主流媒体,为气象强国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未来,报社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宣传科普业务支撑平台效益。依托平台,进一步优化全媒体采编流程和管理,进一步统筹气象部门新闻宣传资源,形成集约共享、协调统一、快速反应、有效联动的工作链条。二是进一步完善报社全媒体业务布局,推动31个记者站形成与报社全媒体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业务布局。三是用好三个阵地资源。坚持开放合作,完善工作机制,抓牢媒体资源、省级媒体资源和社会媒体资源三个阵地资源,构建气象大宣传格局。四是打造“四个一批”气象宣传名。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打造一批名栏目、名作品,推出一批名活动、名气象文创产品。
(作者:张永,中国气象报社总编室主任;王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宣传部副主任)
(注:王晨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