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对于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关国际组织给出了一些积的预期,但一年过去,结果并非如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开篇即写道,“全球经济蹒跚向前,缺乏动力”。
||世界银行新的《全球经济展望》,用了“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做标题。
||根据瑞银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并且市场波动可能加剧。
很明显,增量的问题被越来越多地提到了台前: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从区域看,全球经济中具活力的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其中,中国一个的贡献就将达到三分之一。
||亚太签订的RCEP是目前全球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
今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6%,远超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但2024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2%,出现放缓的迹象。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是贸易壁垒。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一直存在,但透过一个细节,我们能发现,中国带来的一个变量:
2019年,针对贸易壁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建议是,中国可以通过相关手段缓解关税影响,以保证经济增长,今年这个建议变成了中国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改革,促进亚洲的经济增长。
无论关税还是技术限制,当然都是问题,但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视角,已经从外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变成了发现中国经济的优势和正在出现的新的内生动力。
与三年前相比,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出口增长100%以上的品类,有12个。其中,“车辆及其零件、附件”这个品类,今年的出口总额高,达到了千亿美元的数量级。
有预测指出,2024年年初,算年度数据,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大汽车出口国。增量在哪里,预测中也提到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传统制造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汽车是各种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产业链长、复杂的行业之一。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中,中国实现年度出口还是次。原来,中国尝试过搞合资等办法,结果是,只能在低端车市场徘徊。
几年时间,中国用新能源汽车突围,冲破全球发展的阻力。这说明,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足够的代表性,它指向了一种发展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德日有的制造业,美国有的信息产业,但都没有转化出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反而是中国,找到了同时发挥二者相对优势的路径。
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垂直集成各个垂直领域的资源:
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个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这里的一个地级市,就可以覆盖动力电池生产32个重点环节中的31个,产业链完整度达97%。
随着当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形成全产业链的完整配套后,就可以转化出在一个行业中整体性的地位。这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抵抗全球贸易阻力大的资本。
一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不可替代性。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外出口,不只是出口整车,而是会带动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搭车出海”。其中,突出的,就是中国的核心技术之一,电池。
经历近二十年的培育,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池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目前技术和产能产量、市场竞争力均已全球。2022年,中国电池产能占全球的78%。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电池产能仍将占全球主要份额。看到中国在电池技术上的,欧美也在加紧布局,提升产能。对此,《经济学人》却给出了这样一句论断:
无论欧洲和美国花费多少钱试图追赶,中国的电池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持续。
这话,看起来有些,但却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当发展优势被放的足够大,一定会释放出惊人的力量。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趋缓的根源性问题,中国给出的解法正酝酿成熟。
中国经济相对优势的整合和叠加,正在放大成为新的生产力。锻长板扬优势,不仅增强我们的发展韧性,也将推动中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立足优势,中国经济用主动作为回答了新的时代课题。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个足球场,那这个赛场上,有不同球员,他们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优势也各不相同。
对不同区域、省份,不同地方而言,他们又如何立足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放大和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就从中国潜力更大的地区,中西部内陆省份说起。
过去几年,这里正发生着一个显著的变化。今年前10个月,出口总值排在前列的省份中,有不少就是中西部内陆省份。在中西部内陆省份中,位列前三的是:
再看增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10个月,中西部省份中:
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在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的时期里,反而不断打通与外部的连接?他们的动力源是什么?
与三年前相比,今年前10个月,安徽出口增长在3倍以上的品类,包括锡等金属及其制品,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以及一些加工类食品。其中,车辆及其零件、附件的出口总量遥遥,达到了百亿美元级别。
早在近20年前,中国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就被定在了安徽的,合肥。发展新能源汽车,安徽首先就有产学研转化的优势。目前,安徽已组建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约50家,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在生产端,安徽今天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重镇,江淮,原本就是老汽车工业城市,完整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起步到世界汽车潮流的几十年。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合肥也是曾经的电子工业基地。也就是说,曾经配套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核心器件生产,能够重新与下游新能源汽车终端整合的需求耦合。
这些特性一旦结合起来,被放大,它产出的效果就是指数级别的增长。
并且,由于这种优势的发挥基于本地产业的特性,这就又使得不同地区的优势形成了差异。
这种优势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破了一些被放大的焦虑,总有一些声音强调,现在中国的产业链向印度、越南转移已经越来越严重。
生产供应链的进出本属正常商业现象,但中国广大的内陆省份并非不能借助自己优势的放大和发挥,承接住发展机遇。
||自2018年初以来,随着工厂生产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扩展,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增长了94%。
||自2018年初以来,印度的出口增长了41%,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43%,越南的出口增长了56%。
显而易见,中国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远远高于印度和越南的出口增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西部内陆省份相比越南和印度这些地方,都找到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
||陆海新通道跨境铁公联运班列(重庆—瑞丽—缅甸)
这些新的竞争力,可能是新的产业,也可能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对原有优势产业赋能带来的蝶变效应。
理解这一点,其实从总书记不久前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也能窥见一二。
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并非没有焕新的潜力,从动力增长引擎辽宁看,辽宁近三年高技术制造业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2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今年前10个月,辽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9%,高于全国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