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融媒创新网!
繁体 中文 | 信息管理

中国融媒创新网

我国融媒系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实时动态

广播在智能领域/听觉文化/声音景观的最新探索

来源: 时间:2021-05-31 16:52:59 浏览次数: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貌似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实广播在寻找自身的发展出路中不断与互联网和视频相融合正向更广阔的天地拓展。广播的本质是受众用耳朵(听觉)接受信息的过程,未来广播在完成向声音媒体的完全转化后,应在强化广播信息传播权威地位和连接公众情感等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在智能领域听觉文化声音景观等方面展开更多探索和实践。



一、对声音的再审视


广播的角色定位


2020年疫情爆发时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在线直播累计点击量超过1.3亿次,同期增幅超过7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强化广播信息传播权威地位的重要性。在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权威媒体获取信息。广播的喉舌与服务功能在如今显示出更高的价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服务社会的广播,未来将在提供更针对性的内容服务方面进一步提升,比如在应急事件后发挥情绪抚慰和信息传递的优势进行内容表达。


无界、流动和富有启发的声音


画面有边框,声音无界限。声音可以成为受众的情景思维素材、个性化内容供给和情感补给。英国桑德兰大学教授安德鲁·克里斯尔认为:“广播可以突出纯粹的声音,让听者做理智的讨论而没有视觉干扰,更没有直观刺激个人想象,声音带来的是一种更亲密的感觉。” 



二、音频广播的发展思考


突破 :自我包装和宣传


碎片化多屏时代,广播可以借助视觉媒介进行可视化的丰富和补充。对广播频率、栏目和播音员进行有计划的分层分级包装,重点对播音员和栏目进行培养和包装,提高社会影响。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在2021年初通过可视化包装用声音带领广大网友一起跨越山海回顾2020年的点滴。未来,声音内容和互联网技术的更多融合将为广播带来立体化和多维度的传播空间。


强化视觉化宣传不仅局限于视频形式,比如分析读图时代的特点建立弥补途径。早期科学家们研究声学时,就善于利用“通感”来对抽象的声学概念进行可视化解读。如“粉红噪声”“白噪声”“蓝调音乐”等视觉化描述。现代广播同样可以借助可视化手段进行丰富宣传。除了在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中进行音频宣传外,还可以走出去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展开线下文化活动。


变现 :用户和内容的思考


广播听众不一定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收听节目,但广播人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广播将逐渐衍变为声音媒体在多种新渠道发力,声音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特征和热点内容类别进行有效跟踪,明确需求、动态调整,实现定制内容、版权及服务变现。根据不同自身特点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及内容,通过内容价值吸引用户并实现变现。


1、人工智能领域


随着智能家电、智慧教室等智能化实体应用不断进入大众视野,人工智能影响你我已是大势所趋。声音媒体如何提前布局,合作开发打通渠道并嵌入智能终端,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之计。例如 :与声音媒体的潜在用户群体──大中学生群体生活的智慧校园领域以及智能汽车领域相结合,声音媒体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智能化收听与其接轨融入。


2、 听觉文化及版权


声音媒体可以主动开发创作具有代表性和局部影响力的音频作品,考察城市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点,挖掘本地文化内容。在文化教育方面,应以数字版权为向导,除了关注早教、幼教以及老年健康科普等音频产品外,还可对不同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声读物的补充和开发出版。声音媒体可以思考听觉文化版权建设如何参与文化自信建设。


3、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作为近年来建筑声学研究的热点,重点研究声音、环境和人之间的动态关系。如记录并保存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特定声音,特别是濒临消失的声 音。声音景观不仅仅是对声音环境的理解,亦是一种身体的体验。有学者曾提出声景研究的视角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声音媒体作为传统声景的被动参与者,需思考如何转变为主动的声景创作者。


结语:对声音的深入认识是了解广播的基础,广播人需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重视对各种媒介优势特质的研究,结合当下科技的发展趋势,找准落脚点,突出喉舌和服务作用,坚定地走可持续的创新融合之路。


 来源:中国广播杂志

版权所有 ©2011 中国融媒创新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街家园五区2号楼3层2单元320 邮编:100100
电话:010–61899189 传真:010–61899189 邮箱:xuping2004@126.com 京ICP备2021015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