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的深与中国文化的远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广告杂志 ,作者钱晓悦
发布新广告/营销案例、业界新资讯、调研报告、深度行业名人专访等,介绍世界广告业新动向、新趋势,介绍中国广告与大会及相关论坛、奖项,传播营销理论与实战方法工具。
中国故事之“深”与中国文化之“远”
——访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总制片程万里
说到中国故事,你是否想到的是街边售卖的小人书?亦或是放学后准时收看的动画片?说到中国文化,你是否想到的是游戏里所选中的国风英雄?又或是街上穿着汉服的年轻人?
在过去,中国故事在人们心中是一则则要用“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头的故事;而现在,中国故事在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影响下,人们感受到自己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位位当事者和见证者。在过去,中国文化似乎一种来自神秘东方的精神财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走入中国文化的,探索更多的奥秘。这些种种改变,这无一不在昭示着,中国故事深深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中国文化长远地构建和塑造着国人的精神归属。
中国广告杂志社访问了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的程万里先生,通过讲述主创团队在创作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时的经历,来探秘中国故事的深与中国文化的远。
中国广告:
今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在“端午奇妙游”特别节目中,推出了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其灵感来自于三国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原文如是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中呈现出的画面与此别无二致,当时是如何想到要运用水下舞蹈的形式来呈现这种清丽动人的美丽呢?
“端午奇妙游”整体策划采用了“网剧+网综”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在整体创意上,秉持“故事先行”的原则,即按照故事线来呈现节目,这是《洛神水赋》的诞生基础,也是采用水下舞蹈方式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故事的背景上,《洛神水赋》的真正灵感来源于端午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质上说,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溯源。端午在农耕文明中预示着古代农业生产即将丰收的关键时节,因此,人们去祈求风调雨顺,与祭拜水神产生了关联。在中国古代有着两位水神,一位是黄河流域的河神河伯;二是司掌洛水的洛神。黄河浊,而洛水清,在交汇之处会形成天然的漩涡,伏羲老祖因此获得阴阳之灵感,演化出了八卦。这些古代中国神话故事,成为团队创作初期的原点和初衷;其次,在故事形式上,团队参考了当下流行的美人鱼水下运动,不仅与水有直观的联系,还能演绎出如梦似幻的动作,契合了洛神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后,在故事内容上,团队以曹植《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为突破口,结合古人对于洛神形象的描绘,终决定给大众展现一种特别的中国东方美学想象。
中国广告:
说到中国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每逢上元节、寒食节、上巳节、重阳节等,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仪式和庆典,以示重视。《洛神水赋》的灵感来源,是否也与这些传统的仪式有关呢?
《洛神水赋》的灵感来源于当时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而形成的仪式。在那时人们的心中,这个仪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来年的收成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收成不理想,对于他们而言,是灾难性的打击。这其实是一条暗线。
整个端午的节目,还有一条以龙舟为主题的明线,因为一提到端午节,观众就会想到屈原,而赛龙舟是广为人知的仪式之一。所以,团队通过艺术的创作方式,围绕着“仪式”来展开,用展现男人力量的阳刚舞蹈气质,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同时呼应个节目,形成柔与刚、阴与阳的视觉对比。
中国广告:
以往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节目,经常是让舞蹈演员穿上威亚,表现飘逸灵动的效果,在水下呈现舞蹈确实令人意想不到。这种全新的演绎形式,对于整个主创团队而言,必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挑战之一,是如何把握洛神的美。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把洛神描绘得惟妙惟肖、唯美至,团队为了还原这种优美的造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收集整理古人所画的洛神图,图中的洛神大多都身披各种颜色的丝带,飘逸仙气,与飞天造型十分相似,于是团队就想到运用飞天的动作、形态在水下进行呈现。
另一重挑战,是如何演绎洛神的美。团队在水下拍摄了整整三天,前后经历了三次推翻又重来的过程。要想打磨出好作品,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包括演员下水后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是以秒为单位来细化的。演员每次下水的时间也有限,需要来回换气,在水下泡了将近200分钟。不仅仅是演员,摄影师也需要长时间地待在水下。因此,为了呈现出这种的美,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
中国广告:
单从呈现的画面上,就能够看出团队的用心,也承载了团队对这个主题的很多深思,对于这个节目来说,它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众所周知,水下舞蹈的形式是比较多见的,但是节目的原创性在于,我们在找寻舞蹈背后的故事。曹植的那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就是舞蹈的故事,这是它与其他水下舞蹈节目重要的区隔。以往的水下舞蹈,呈现出的感觉仅仅是唯美,但人物缺乏特殊的身份,动作也没有特定的含义。而我们在追求唯美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物的身份和动作的含义。
对于团队而言,我们的出发点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广告:
如今,在日常用品、机械制造、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众所周知,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硬实力的助力,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洛神水赋》在这方面承担着怎么样的使命和价值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洛神水赋》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的一个成果。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深厚,我们要做的是把这种文化提炼出来,通过视觉表达的方式,结合现代科技的手段,传递给观众他们能接受的文化信息。
在国内,我们观察到,观众对说教式节目非常反感,而且他们的思路和想象力是超乎想象的,因此,不论是讲述中国故事还是演绎中国美,我们一直在尝试新的方式来沟通,他们不仅会接受,甚至还会主动转发、点赞、评论。我们事后复盘整个节目时,虽然仍然会发现一些小瑕疵,但观众和网友们却并没有说不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整个团队背后的用心,就会有所包容,对此,我们也非常感动。
在国外,从传播数据的角度来看,官方给到团队的数据是比唐宫宴的海外传播高出了3-4倍的热度和传播度。我们由此去反思一个问题:民族自信从何而来?我认为,民族独有的才是世界认可的。当你把文化的之处表达出来,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是寄居海外的侨胞,你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神态、文字表达上,感受到“扬眉吐气”这四个字。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人类对于美的欣赏是不分种族和国籍的,对美的理解也是平等的、相通的。
《洛神水赋》抓住了观者文化架构中层的逻辑,首先与观者共情,激发出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共情,随后再与节目的内容进行共鸣,唤醒他们对于“根”文化的记忆,主要从这两方面,促使大众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我也收到了很多在海外的朋友和亲戚们看完“端午奇妙游”节目的反馈,有的甚至边看边激动地流泪,这是对我之前所说的的例证之一。
除此之外,我们把眼光不仅仅只停留在节目本身,团队更想通过《洛神水赋》的海外传播,来展现中国美,树立可以与西方美学相媲美的东方美学标杆。
河南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传统的主流媒体平台,近几年也与其他电视台的改版方式不同,做出了《华豫之门》《武林风》《汉字英雄》与娱乐节目具有一定区隔度的节目,真正地以文化作为新的定位,逐步推出令人叫好的节目。在获得这些成功的背后,必定是离不开观众对于“文化自信”的需求,您认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一方面,文化定位与地理位置有关。河南是华夏文明之根,不仅如此,根据姓氏的分布,接近90%都来自于河南,因此,整个华夏文化和中国人都和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定位与研究方向有关。河南广播电视台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电视表达”,这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也经历了很多年,很多节目也就此诞生,也因此错过了大众娱乐节目崛起的风口。如今贯彻娱乐路线的卫视有很多,会邀请明星、网红等流量为节目站台,观众很乐意去观看,但是看后能够记住内容的节目却不多,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想用心打造以内容为核心记忆点的节目,而节目内容就是文化本身,中国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顶流。
此外,从外部环境而言,近几年的国风掀起了一股热潮,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不论是以“荣耀”这样受年轻人喜爱的手游还是以汉服为代表的服饰,都在努力地推广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年轻人对传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虽然是基于年轻人对视觉冲击力的喜爱,这虽然是一种浅层次的喜欢,但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进一步产生了解真正的文化背后的故事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坚持走文化路线,是踏对了这个时代的节奏,站在了风口上。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整个战略布局上是结合了自身的状况与市场的反馈的,因此,《洛神水赋》的走红有其必然性。未来,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还将推出哪些节目,带领观众由浅入深地去探索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七夕、端午时推出一些视觉感强烈的节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后,我们会推出与文化更加有关联度的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从外到内地进行填充,使其饱满、丰富。
比如,“端午奇妙游”中的另一个节目《兰陵王入阵曲》,讲述的是一位父亲随日本的遣唐使去日本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女儿幼年时就离开了她,而女儿又十分思念他、通过父女互弹琵琶的方式进行隔空对话的故事。
这个节目用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一个特殊的历史片段,而不是运用观众耳熟能详的“万国来朝”的故事。因为我们发现,韩国的端午祭、越南等东南亚的龙舟祭都与中国文化、中国仪式向外传播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我们想要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东亚圈,乃至整个世界,而不再是文化向内延展的演绎思路。让文化传播出去,才是打造文化自信的外化表现。我们绝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身上,而是要着眼于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