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亮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
南方农村报社党委书记、主编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挖掘信息、调查事实、厘清逻辑是社会公众赋予记者的职责使命。对于媒体而言,深入调查研究才能获取真实、新鲜的信息,做出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群众呼声、提供信息增量、凸显优势的新闻报道和内容产品,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持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张子报,今年迎来创刊60周年。春华秋实一甲子,南农由一张“农字号”的行业报纸,转型蜕变为新型主流媒体,始终为“三农”中心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服务。从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南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生动的注脚。回望60年发展历程,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南农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重要方法论,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一线和行业一线,南农的记者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所系开展深调研。在此历程中,南农多次见证、记录并参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变革,在畜牧、水产、农化、种业等10多个农业垂直细分领域打造了全国的影响力,以高质量的内容在“三农”领域发挥价值。
一
农村调研:
南农的“传家宝”“加速器”“硬功夫”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贯穿南农发展历程,既是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转型融合、破圈出彩的关键动力来源。做深农村调研,做优内容产品,做强媒体智库,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带动。可以说,农村调研是南农一路成长、转型壮大,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传家宝”“加速器”“硬功夫”。
(一)农村调研是南农60年一以贯之的“传家宝”
深入农村调研,贴近农民群众,是南农办报之时便被赋予的使命,60年始终如一。南农前身是《南方日报·农村版》,于1963年由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推动创办。创刊之初,陶铸同志曾说:“讲农民真正要讲的话,帮助农民正确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农民喜欢读、喜欢听,读了听了觉得有益,像吃了一份思想上的营养餐。”1980年,复刊定名为《广东农民报》,喊出“乐为群众服务、敢为群众说话”的口号;改版后,口号更新为“专门为农民说话、为农业服务”;2005年开始改为“新农村推动力”;迎来创刊60周年,南农喊出了“兴农力量·时代担当”的全新口号。每一次更改口号,都是对时代召唤的积回应,而坚持“姓党为农”的初心,深入农村、贴近群众、扎实调查的工作作风,始终是南农永葆不变的底色,也是一代代南农人持续接力的“传家宝”。这份“传家宝”让南农始终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也让南农成为乡村振兴大局中的可靠力量。
(二)农村调研是南农加强传播力建设的“加速器”
无论在什么时代,传播力都是媒体不变的立身之本。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度重视传播力建设,强调没有传播力就没有一切。近年来,南农紧跟集团传播力建设步伐,在“移动优先、数据优先、用户优先”战略指引下,逐步完善媒体平台布局,不断扩展多元传播渠道,积丰富融媒体产品形态,目前全网新媒体总用户破亿,在农业垂直细分领域拥有多个粉丝的头部大号。而传播力建设的根本在于内容生产力;缺乏内容支撑,传播力无从谈起。深入调研、扎实采访,为内容生产挖掘更多源头活水,捉到更多“活鱼”,让南农挖掘呈现许多生动、鲜活的乡村振兴故事,发现总结乡村振兴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和一手素材,捕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为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和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奠定深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南农聚焦广东“三农”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一批记者长期跑基层、找素材、勤调查,推出“广东农村‘污水革命’AB面”“透视南粤粮安”“广东乡村战疫行动”等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不断扩大南农在主流舆论场的声量。可以说,农村调研是南农提高内容生产质量、增强传播力、牢牢占据“三农”舆论阵地的“加速器”。
(三)农村调研是南农培育专家型记者的“硬功夫”
推动媒体智库转型,是近年来南农加快主流化步伐的一个重要动作。2017年,在广东省委农办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支持下,南农牵头成立了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南方报业十大媒体智库之一,坚持新闻产品和智库产品双向发力。南农在做好新闻报道基础上,对各地实践经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输出观点、输出智慧、输出理论;推出参考报道、调研报告等内容产品,在传导责任、推动问题整改等方面发挥积作用。打造媒体智库,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关键在人才。总书记指出,“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媒体智库建设,要求内容生产不再局限于传播资讯,对记者的观察力、研究力、思考力提出更高标准,实现从“杂家”到专家、研究员的角色转变。成为专家型记者,离不开“四力”。脚力、眼力、脑力排在笔力之前,足以说明调查研究对优化内容生产,培育专家型记者,加快媒体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增强脚力,要求记者深入农村,多与群众打交道,做到调研扎实、符合农村实际;增强眼力,要求记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真问题,把握主要矛盾;增强脑力,要求记者在调查研究中多思考,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因此,在媒体智库建设和培育专家型记者的趋势下,调查研究是记者必须掌握的“硬功夫”。
二
做深农村调研,
做优内容产品的实践路径
做深农村调研是成就“三农”内容生产和打造强智库“大脑”的前提和基础。在采编业务层面,南方农村报努力当好精心策划者、社会观察者、智慧输出者,以扎实可靠的深度调研,成就、独到、的“”内容产品。
(一)围绕中心工作,当好精心策划者
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所系,一直以来是南农做好新闻内容策划关注的重点。南农紧紧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广东“三农”领域重点任务,策划新闻报道,做到既要高站位、广视野,又要守基层、深挖掘。比如,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元年。针对“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广东省打响“九大攻坚战”。南农迅速响应,切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策划推出“广东农村‘污水革命’AB面”系列报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作出部署。作为全国大粮食主销区,广东该如何端稳“饭碗”?为此特别策划了“透视南粤粮安”系列报道;2023年元旦前夕,为了助力广东乡村战胜疫情,策划“广东乡村战疫行动”系列报道,真实反映农村疫情现状,记录抗疫一线真情故事,为战胜疫情贡献媒体力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同年,南农开设“新农人·兴农人”专栏,以“深度报道+短视频”的形式,持续探寻、挖掘、呈现出一批有温度、有担当、有个性的新农人典型代表,如3名香港“90后”来到江门创业,用新技术、新思维闯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学生陈小敏回乡卖荔枝,做网店、搞直播,单月销出3万单等。在找寻这些新农人代表的过程中,南农记者都会下到基层,走进他们的家乡,走进他们的事业,深入他们的生活,用文字和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以及背后展现的乡村振兴新生力量。除了新闻报道,南农在今年“”青年节举办“兴农力量 时代担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百名新农人影像展”,通过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全省21个地市105名乡村一线新农人的形象,展现广东新农人奋发有为、创新务实的精神面貌,也为建设农业强省号召更多青年力量。
(二)注重纵深挖掘,当好社会观察者
媒体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记者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及时地把握社会变化的脉搏,提供客观的新闻报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南农在做好农村调研的同时,也重视在调研中把握基层的真实情况和问题,注重纵深挖掘背后的结构性、机制性因素,突出思辨性,鼓励记者当好观察者、分析者。
当好乡村振兴观察者,南农积淀深厚。特别是近年来,南方农村报探索开展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走遍广东100多个涉农县(市、区),实地走访了1.2万个行政村、逾3万个自然村,与数以万计的基层干部、群众进行访谈,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调研报告,对县镇村一线情况十分熟悉。南农的调研团队凭借社会公信力和“三农”领域的性,为推出精品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21年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采编团队历时近半年,实地摸查、调研了全省20个地市56个县(市、区)的2014个自然村,走村入户了解民意,并与众多基层干部、相关职能负责人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鲜活的一手素材。新闻报道推出后,部分县(市、区)一把手表态,要推动当地问题整改。
在2022年推出的“透视南粤粮安”系列报道中,南农围绕撂荒耕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和基本农田“非粮化”等三个主题,推出了《撂荒耕地“醒”与“困”》《农田水利“兴”与“废”》《基本农田上的“粮”与“果”》等系列报道,通过深入剖析调研材料、正反面角度写作,既总结了各地好经验、好做法,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基层的难题,受到各级党政干部、基层群众、专家学者等广泛关注。
(三)深耕行业区域,当好智慧输出者
南农多年来聚焦区域和行业,深耕畜牧、种业、农化、水产等十多个农业垂直细分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深耕水稻、蔬菜、菠萝、荔枝、龙眼、茶叶、生猪、家禽等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产区,与产区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持几十年互动合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南农在围绕产业推出精品力作和全媒体内容产品的同时,延伸推出一系列智库产品和服务,总结经验,输出观点,向全国输出广东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建设的理论成果,供其借鉴。
例如,广东创新探索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入手,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为推动各地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抓手,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几年来,南农长期跟进、深入参与,采编团队深入产区和销区采访调研,推出《广东菠萝大女主“二人传”》《千年荔枝“逆生长”》等系列融媒体深度报道;团队为“粤字号”农产品推广而四处奔走,协助各地策划举办各类产业大会和产销对接活动,并通过社会化传播,让“粤字号”农产品上飞机、驻高铁、进地铁,登上纽约、东京、广州等海内外都市商圈大屏。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度参与和丰富实践,采编团队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理论,推出“三问‘12221’”系列报道,对生产与销售、政府与市场、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城市与乡村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辩证思考,这组报道获得2021年广东新闻奖二等奖,得到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杂志、南方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和跟踪报道,并成为广东农业农村系统参阅材料;经过近一年的组织编写与精心打磨,形成《市场力》一书并出版发行。
《父爱如兰》是南农联合肇庆四会市出版的一本书,基于四会兰花“12221”市场体系建设行动,通过两位湾区“三农”女干部的日记,翔实记录四会兰花50天火热出圈、成为父亲节节礼的全过程。作为文化赋能农业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本书出版发行后获得胡润百富榜创始人以及国内经济学、传播学和“三农”领域权威专家的推荐,并成为当当网区域经济新书榜名。
□ 南方农村报持续参与打造四会兰花的农业,并输出智慧成果《父爱如兰》
农财智库是深耕农牧业的媒体型智库,记者团队开展智库调研,走近企业交流,形成调研报告,积累了众多产业数据和分析,《种猪调研报告》《广西猪业调研报告》《蓝耳苗市场调研报告》《中国猪业农财月报》等产品都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三
结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新闻+”模式,新闻居首位。作为媒体,南农以新闻“起家”,也始终坚持以新闻“当家”。做好内容产品“一桌菜”,采编队伍需要做深做实深调研,扎根基层挖掘鲜活、纯正的“食材”。
在办报创刊的六十载岁月里,南农经历过报业的黄金时代,也在“纸媒寒冬”里求存转型,如今在媒体融合的大道上冲刺前进。信息的获取渠道、呈现形式发生剧变,但南农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化、多元化,很大的原因,就是时刻保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在做好扎实的农村调研基础上,高质量地打造内容产品,满足市场和受众的信息服务需求。我们始终坚信,农村调查研究是南农起家壮大、转型融合的重要法宝。
新征程,勇担当。南方农村报将牢记使命,奋发作为,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保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好传统,围绕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内容。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3年第9期
原标题|《做深农村调查 做优内容产品 做强媒体智库——南方农村报如何做好深度调研》
监制|张维燕 陈国权
策划|梁益畅
编辑|吕星
新媒体编辑|刘益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