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融媒创新网!
繁体 中文 | 信息管理

中国融媒创新网

我国融媒系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融媒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融媒资讯

4年连获2个中国新闻奖、4个省奖一等奖,这个团队是如何做融合创新产品的?

来源: 时间:2023-10-30 09:51:00 浏览次数:

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连续四年荣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同舟》《有“棚”自远方来》,再到新力作《相见》,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近年来连续斩获及省重大新闻奖项,持续产出融媒体作品。
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作团队,他们是如何持续创新并生产出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的呢?

01


深挖风口 炼出精华


在谈及如何确定选题时,融媒体制作团队中负责采访工作的杨新会告诉我们,(融媒体作品)选题一定要有充分的新闻价值。它可以不是突发新闻,但一定要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典型意义。
比如,取材自威海荣成院夼村的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同舟》,该报道是以“军民融合”为主线,重在呈现当地军民“互帮互助”感人故事。虽然不是事件性新闻,但它具有持续影响力,更与军民团结、优军优属等主旋律话题密切相关。因此,这一事件蕴含较大的社会意义。
再比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棚”自远方来》,它的选题“山东援藏”则更具特殊性,虽然相关话题的报道已经数不胜数,但该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题材故事依旧能够触动人心。因此,创作团队并未舍近求远,而是将目光重新投诸这份相对熟悉的题材上,精心打磨,终呈现的作品《有“棚”自远方来》被众多媒体转载,总点击阅读量达400万人次,实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部分作品海报

不过,选题抉择牵扯多方因素,团队内部更是常常“众口难调”。如何对纷繁复杂的选题进行层层筛选,终做出一锤定音的抉择?负责团队后期设计工作的傅群堂有自己的心得。
他说,首先,团队需要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就大众报业集团而言,作为山东本地媒体,报道重点应该坚持聚焦在“山东人”“山东事”上,把的重大战略和本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反映大主题。
其次,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都奔着风口去,很容易出现内容同质问题。这就需要媒体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从地区出发,从自己了解的“特殊”事件出发,进一步完善报道的选题和制作。
他举例说,2021年正值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作出了重要指示。这提醒我们,西藏地区的脱贫攻坚话题仍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重要选题。同时,我们山东援藏种植大棚菜的行动,一直是助力藏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有“棚”自远方来》的选题正是由此而来,将脱贫攻坚与山东援藏结合在一起,做到了重大主题与地区实践相结合,使得选题非常有特色,很容易实现“出圈”的效果。
敲定选题后,如何做好团队协作,共同炼出素材精华成了新的难题。傅群堂向我们分享,素材漫漫,要求繁多,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筹划,这需要彼此间紧密的配合与沟通。同时,为了使内容更贴合作品主题,更大范围地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内容取舍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这需要团队培养起修复文物般的耐心”,傅群堂说。为了制作出一个好的作品,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每一部“精悍”成片的背后几乎都有着海量不得“见光”的原始素材。为了选择出恰当到位的表达,融媒体中心创作团队不断创新,试图给出更多样、更丰富、更新奇的作品呈现形式。
不过,这也会导致潜心制作的作品元素,可能因不够贴合主题而被否决。比如《有“棚”自远方来》中“星夜运苗”的片段,原始故事情节涵盖拉萨机场接苗再到日喀则转运的全流程,但由于主题和时长需要,不得不拿掉许多动人的场景和语句,使得后呈现在作品中的,只有短暂的片段。
遗憾成就,取舍凝练精华,那些隐形的“白忙活”是制作过程中无可避免、数不胜数的无声付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对作品的反复打磨彰显了制作团队不肯将就的决心,也成就了作品中恰当、的表达。


02


技术赋能 整合增效


出色的融媒体作品需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内容为形式奠基,恰当形式为内容赋能。

傅群堂向记者举例说,在《相见》这一应用创新型作品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委托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搭建大数据处理后台,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核对与整合,并检录出有效信息。同时,为满足烈属心愿,团队还与山东退役军人事务厅合作,给烈士制作动态画像,为烈士寻找家属。

除此以外,融媒体中心还充分利用的制作工具,赋能内容制作。如《有“棚”自远方来》《相见》《同舟》三部作品中的手绘部分,基本都是借助Photoshop、AI等工具配合完成;而作品中的动画、页面部分则是通过代码、Ae等手段实现,后利用H5技术将各类元素组织在作品中。



△《有“棚”自远方来》中大棚的VR实景图

新媒体技术迭代更新,各家媒体的融媒体制作理念、制作手段、产品形态,不断突破旧有认知。傅群堂感叹道,融媒体报道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于内容生产者而言,要学会集中团队优势办大事。
动态海报、长图、重力感应、VR体验、虚拟现实和大数据应用……持续尝试新兴技术、敢闯敢想敢做是团队的长期目标。这也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合理分工,集中优势,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形成了一条特色生产线,即以融媒体中心主任曲涛为首,记者杨新会、设计傅群堂、编辑朱頔等媒体人为主要成员而组成的融媒体主创团队。除主创外,团队大部分成员采用流动方式,从报社各部门或附属公司抽调人才,有时甚至会额外选拔其他社会人才参与创作。
为了保证团队协作顺畅,制作团队采取了专人专岗的形式。团队成员任职融媒体中心期间,没有日常新闻报道任务,而是全心聚焦融媒体项目。这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生产效率,保证了作品质量。



△《相见》的主创团队前期在烈属家里采访

集中优势办大事同样体现在团队内部的常规训练与积累。傅群堂认为,持续创新是融媒体制作中永恒的难题。对内容创作者而言,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是关键。为此,团队每周一的部门例会,通常会集中观看近期国内外发布的精品新媒体产品。只有紧跟前沿,革新理念,生产的作品才能不断创新。


03


捍卫真实 精品至上


当融媒体作品聚焦于那些时间跨度大、历史感厚重的新闻事件时,如何保证新闻作品的真实性,成为“考古”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傅群堂表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我们职业的底线。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口头上说说,从业者需要反复核实、校对,竭力保证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相一致。
在《有“棚”自远方来》的制作过程中,诸如代援藏大棚的模样、藏民交易蔬菜的情形等要素,缺乏相关影像资料作为制作依据,使得部分内容必须根据受访人的叙述去创作。团队为保证受访人所述内容的真实性,翻阅了大量史料,尽力在大程度上还原事件的真实样貌。
对事实的尊重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琢磨与考究。杨新会强调,视频字幕必须与原话完全一致,“受访人(说的)是什么字,(字幕)就得是什么字”。为了确保具体细节不失真,制作团队邀请专家细致审核。如《有“棚”自远方来》中涉及藏族文化的内容,藏族岩壁上的天梯绘画、藏区卡车上挂的绸条、村落民居的窗户造型……为凸显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必须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为保证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就需要专家团队的严格把关。



△藏族特色文化的细节呈现

方寸见天地,细微有乾坤。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前期采录,还是后期制作都考验了每个成员的耐力和韧劲。如拍摄《有“棚”自远方来》素材的过程锤炼了制作团队的细节观察与抗压能力。由于藏区海拔高、高原反应大,采访本身就成了一件难事,更遑论摄影摄像,但这些辛酸都不可与外人言。
每一次默默付出都是对作品品质的无声坚守,彰显了媒体人对于细节的无比专注和对精品的无限追求。“精益求精”“精品意识”也正是曲涛反复强调、贯彻始终的团队宗旨。


04


融媒呈现 价值共享


在谈及为何选择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融媒体创作时,杨新会表示,融媒体制作有时候就像修复文物,让那些厚重的被遗落的事物重新焕发光彩。
融媒体报道能实现以技术回溯历史,把没有影像记录的历史重新通过技术创新呈现出来,进行精炼化解读,从而实现作品的“二次点燃”,即重拾被忽视的长时间跨度的事件,扩宽老话题的新媒体传播路径,赋旧闻以新活力,并进一步扩大新闻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好比《同舟》讲述的是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考虑到事情基本发生在海上,主创成员们以横屏模拟大海,综合运用手绘、H5、VR等多种新媒体表达方式还原场景,讲述“拥军船”的故事,使受众更直观感受到大海的辽阔和一代代的拥军船的发展变化。并且显而易见的是,《同舟》作为有关军民互帮互助的题材,成功突破常规,克服了消息、通讯等传统新闻报道的局限,引起强烈的反响。


图片

△《同舟》中横屏互动的体现

新闻记述的是历史。融媒体报道实际上就是将新闻、将一段厚重而扎实的历史艺术地告诉大家,能够更快速、更深入地被大家接受。融媒体作品在制作中充分结合新媒体、数字技术等手段增强作品互动性,杜绝文本生硬。
杨新会举例道,在传统报道中记者有时容易陷入“自说自话”“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的情况。而融媒体报道利用H5等形式能够增强互动性,打造用户的参与感,让用户感觉到这个事与自己有关,拉近用户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我们常说要打造有温度、有情感、有价值的新闻,可能就是指的这方面。

H5的呈现形式在融媒体报道中有何优势?杨新会进一步解释道,H5是一种开放式的呈现形式,既能呈现音视频素材,又能呈现手绘漫画的形式。比如在《有“棚”自远方来》中,以往村民卖菜的过程、大棚的初形态和制作流程等很多情境没有旧的影像资料记录,无法通过视频呈现,需要依靠手绘的形式,利用H5进行展现。

在这一基础上,傅群堂还补充道,H5的传播能力非常强的,不仅能够在微信、APP、网站等各种渠道分发与传播,而且场景适应性强,用户能随时随地观看作品。这一优势在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覆盖面,实现全产业链传播。



△H5作品的截图

除了内容上对历史的重塑和形式上与受众的互动,融媒体报道还能通过技术手段探索与拓宽了新闻作品社会效果的边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傅群堂举例道,《相见》其实在后期呈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为人民服务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立足“新闻+服务”的创作理念,耗时数月,利用AI及画像仿真技术高度还原烈士相貌,通过传媒技术搭建了一个兼具创新性、应用型和故事性的大型融媒互动平台,在讲好英烈故事、弘扬沂蒙精神的同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转载自:“媒问题研究院”微信公众号,采访&文案:邵禹嘉、陈佳佳、周珊羽
版权所有 ©2011 中国融媒创新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街家园五区2号楼3层2单元320 邮编:100100
电话:010–61899189 传真:010–61899189 邮箱:xuping2004@126.com 京ICP备2021015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