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8年多以来,从传统电视转场到新媒体平台,再转向个人IP打造,可以说我的工作轨迹,正是沿着媒体这些年来转型的过程开展的。2023年,我有幸参与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并进入全国30强,在比赛中回顾自己的过往,也学习其他媒体同行的经历。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是媒体的环境和形态不断改变,但是内核始终不变,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才能穿越周期,做好时代和人民的守望者。
念好“快”字诀
提速提质抢抓网络前线
媒体生态的发展,从来都是伴随媒体技术的不断迭代。汉代的新闻媒介“邸报”受时代和技术限制,只能人抄马送。到了宋代活字印刷出现后,面对大众的“小报”开始盛行。工业印刷技术造就纸媒的黄金时代,无线电的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媒体内容形态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史。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融合转型并不是一个“主动求变”的过程,而是客观规律的要求。贯彻改革的主动性源于认识到这个客观规律,并且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方法。这也是媒体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变”。
我所在的单位,近年来正是在不断改革中追求变化,适应变化。以电视节目浙江省新闻名专栏《九点半》为例,这原本是一档传统的新闻杂志栏目。2018年起,为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节目开始抽调一部分力量,把电视节目片段进行裁切分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非常原始且没有目的性的做法,从结果来看,也确实不算一次非常有成效的改变。但是这一操作,给栏目的编辑人员上了非常重要的“数据课”。通过观察网上的数据反馈,栏目组能及时调整内容方向和表达形态。这个阶段的探索帮助频道和栏目培养了一批初步具有互联网嗅觉的人员,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2019年短视频浪潮兴起的时候,频道果断开始转型,投入力量打造短视频平台矩阵。到2023年,钱江频道短视频账号“钱江视频”全网粉丝超过1500万,运营的“美丽浙江”账号粉丝超过3000万。作为“钱江视频”新媒体内容负责人,我对团队核心的要求就是“快”。快速反应,快速抵达现场,快速制作内容。这要求记者编辑始终保持一种应对突发的状态。
互联网时代,快速抵达现场还需要接触群众,依靠群众。2022年4月,浙江宁波象山海域一头抹香鲸搁浅,我和团队获取线索后时间出发。从杭州到宁波滩涂现场,快也要一个半小时。途中我们积联络过往采访过的当地群众,想方设法找到了在线参与救援的村民,并指导他们提供直播信源,在事件中时间开启直播。随后记者到达现场,联动现场消防力量多角度呈现救援情况。当晚,救援进入关键期,我们联络长三角海洋生物领域的专家,对鲸鱼搁浅的原因、施救难点、后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进行科普点评。同时我自己也写了一篇有关浙江在海洋生物保护及救援方面的评论,在直播中穿插点评,正面引导舆论。终,这场惊险的救援直播全网观看量超过2000万人次,仅抖音平台就超过1300万人次,成为2022年上半年社会新闻爆款直播,入选平台直播案例。
抢抓网络前线,并不意味着是对于流量热点的迎合,而是解构关注背后的社会情绪和逻辑。例如抹香鲸救援事件,本质上反映的是浙江人民的善良,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间的证明。通过短视频+直播+评论的方式,由表及里把这个热点的价值做精做透,才是媒体在当前应该做的价值,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价值导向。
修炼内功讲故事
敢于下场击水舆论线
一个好的平台能够放大记者报道的影响力,但是真正要把发生在一线的故事讲精彩,个人的内功修炼同样重要。修炼内功的办法,还是多实践多创作,重要的是到网络阵地线去搏击,亲身感受当下时代舆论的脉搏。
2019年,短视频快速崛起,大量抢占用户的时间精力。机构媒体面临新一轮压力,流量的丢失意味着又一次技术内容转型的窗口已经开启。所有人面对的都是一个新事物,在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下场探索是的办法。
2019年年底,我创建了个人账号,主要以新闻评论赛道为主。做这个账号的初衷有两个,一是短视频账号虽然粉丝量很大,但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舆论引导能力不足。没有一个可感的个人形象,观众很难与内容产生共鸣。第二是我的个人期望。在工作中我主要以时政报道为主,经常发现基层有很多好的选题、好的实践。但是依靠传统的表达方式和播出渠道,很难把这些好内容做出影响力。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也是为了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来做好传播。
2020年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开始集团层面的“中国蓝名嘴”孵化项目,作为批入选账号,我开始全量运营新媒体账号“果子Albert”。账号运营近3年,目前全网粉丝超过100万。这并非成就,而是三年来更新视频作品700余条、文字作品1500余篇、超过40万字文稿积累所得的自然结果。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一条视频冲到了微博热搜榜第二位,话题叫做“安徽浙江拿5亿元进行水质对赌”。那天是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日子,这条视频是我撰写制作的新媒体评论《新安江模式十周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这场赌局双方都是赢家》,发表在个人账号“果子Albert上”,累计阅读超过2.3亿人次,数十家央媒和区域媒体转发参与。这条视频实质上是对浙江安徽两省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情况的回顾和评论,但用了新的表达和呈现手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十大召开前夕,主题报道策划的任务繁重,尤其需要思考如何在重要会议周期中让报道出圈,做出影响力。新安江模式十周年对于浙江和安徽两省有重要意义,这是两省政府和群众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新方法,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这套补偿机制在不断迭代发展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作为可复制经验在全国推广。
为了让这一内容能更好传播,我多次前往千岛湖,调研了解当地与环境治理有关的情况,尤其是寻找当年水库建设阶段和水域治理阶段的亲历者。因为他们眼里的家乡变化,是富有情感的。在这段视频里,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地人民因为发展和环境的矛盾讲起,用新的三维地图动画技术,展示了从新安江的源头开始顺流而下的画面。区别于传统的讲述方式,我把叙述视角做了转化,先是展现那时候每年5万方、顺着新安江冲进千岛湖的生活垃圾。当十年之约已到,新安江上下游壮丽的景色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我相信观众能真切感受到政策机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除了画面上的巧思,如何让用户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理解复杂的政策概念又不失好奇与兴趣,是这条评论的难点。所以我选取了“对赌”这个易于理解的词,把复杂政策简化为生活概念。这样观众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在理解晦涩的政策上,有更多空间和余力去思考政策与自己的关联。
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在一个环保政策经验的话题下面,老百姓居然在讨论他自己家里的老母鸡,比如有网友评论:“老家安徽用的水炖老母鸡汤老好喝了,在外地怎么炖都没有老家那种味道。”还有的和公考做了关联:“我前段时间做过这个题,今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写到这个点了。”还有在浙皖两地工作的网友说:“我一个安徽人在浙江,一时间不知道该投谁的注。”这些评论增加了选题的趣味性,更多地和百姓生活关联在一起,也进一步助推内容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讲,融媒时代的观众既是媒体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媒体内容的生产者。观众反馈本身就是报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在策划阶段就应该把评论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考虑进去。
直面网络练“嗅觉”
不断实践探寻“流量密码”
当然,账号的运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有机构平台内容的生产经验,但是投身到一个新账号的运营中,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首先,失去了机构平台的各项基础,制作的内容会直面“惨淡的流量”。大多数媒体从业者也是倒在这关上,这是一个磨炼自己心性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
不过,流量的起落其实是次要的。个人运营,意味着失去机构的防火墙,面对舆论场的直接压力。每个字都需要细细斟酌,在内容的准确度和导向把握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做更仔细的考虑,这也恰恰是当下要把内容做出彩的两个重要条件。通过不断感知当前网络空间的舆论走向,我捕捉到网友关注的焦点,把这些经验和线下的采访活动对照起来,找到其中的共性,多数情况下,这就是所谓的“流量密码”。
我的理解是,“流量密码”并不是经验性的刻舟求剑,而是不断通过实践、采访来修正媒体人的价值判断,直到训练出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群众期待、社会价值的判断体系,也就是新时代的“新闻嗅觉”。
在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我把过去几年在新媒体端的实践、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要求作了分享,也非常高兴这些内容获得了各级主管单位、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的认可。这既是荣誉,也是鞭策。新时代的好记者该怎么做?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和我们面对的形势一样是不断变化的,但不变的是作为一个媒体人的初心,以及践行“四力”的基本要求。在坚持长期主义的道路上穿越周期,不断成长。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网络时代,无论报道还是评论都不能关起门来讲一家之言,需要和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做生活的有心人。
■ 学会离开机构的保护,直面网友,在沟通中触摸真实的舆论。
■ 爆款是厚积薄发、笃定坚持的结果,而非灵光一闪的必然。
人物名片:韩果子 2015年进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担任记者、编辑、主编等职。现为钱江都市频道直播战队负责人、浙江广电集团“中国蓝名嘴”孵化项目果子Albert账号主理人。报道多次获省级奖项,撰写的评论登上微博全国热搜,在2023年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荣获全国优胜选手称号。
原创:韩果子 浙江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