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融媒创新网!
繁体 中文 | 信息管理

中国融媒创新网

我国融媒系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融媒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融媒资讯

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名堂——好问才能有好答

来源: 时间:2024-10-22 08:53:25 浏览次数:

采访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获取真实、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中,提问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沟通的桥梁,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导采访对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还能挖掘出深层次的信息,使采访更加生动、更丰富和更有意义。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得不好,采访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会引起被采访者的不适和反感,导致采访的失败。本文以一些媒体记者对潘展乐等奥运采访提问的几个案例为切入点,对全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技能——提问,作浅显的探析。

 

1

令人尴尬的提问

 

本届奥运会,游泳运动员潘展乐贡献了两次游泳赛场的“名场面”,一次破亚洲纪录,一次破世界纪录,成为两块奥运的获得者,成为媒体围追堵截的宠儿。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接受众多媒体采访的过程中,潘展乐同样贡献了不少“名场面”。例如,在一次连线采访中,主持人问潘展乐:“如果用一种动物比喻自己,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动物?”潘展乐回答:“没有。”这位主持人不甘心,继续诱导:“那多了,马、狮子、金鱼,海豚啊,飞鱼啊,等等。”潘展乐回答:“没有没有,我只是我自己。”此时,潘展乐的表情已有不悦。跳水女子10米台全红婵也频频遭遇不的提问,例如一位记者问全红婵:“你知道‘拿捏’的英文怎么说吗?”全红婵回答:“不知道。”记者接着问:“要不要我教你?”全红婵回答:“不需要。”赛事期间,奥运健儿的时间何等宝贵,就因一连串的不也不够尊重的提问,导致问答过程全程“尬聊”,草草结束。

稍微梳理一下以上采访所提的问题,不难发现,这两次采访失败,提问者要承担“全责”。一方面,这类问题过于娱乐化或流于表面,如用什么动物比喻自己等,难以引导运动员深入分享与体育相关的经验和见解,也无法满足观众对运动员在体育方面的关注、期待。另一方面,提问应该涉及的核心内容却未提及,如备战、比赛时的战术安排、当时的心理状况、获胜后的心情等。另外,从提问的态度来说,也对采访对象缺乏尊重。

2

提问非小事,好问才有好答

 

在碎片化信息当道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需“与时俱进”,尤其是作为采访的核心技能——提问。“提问”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有好“问”,才有好“答”。那么,到底该怎么“问”?

1.准备充分,不打仓促之仗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采访提问,首先要做好案头工作。当采访对象确定时,不仅要详细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喜好、身份背景、人生经历等,还要准确掌握与采访对象关联的人、事及相关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980年8月21日和23日,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曾对伟人邓小平进行了两次专访。据她回忆,“那次采访非常深入、所有想问的问题都问了”。同时,她也认为,“采访很成功,这和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因为采访前,她“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如今,阅读当时的这篇采访,不难发现,法拉奇所提的有些问题虽然不失尖锐,但因为以史料为基础,角度客观,邓小平一一坦诚回答。报道刊登后,不仅消除了某些西方人士对我国某段历史的偏见,也向世界呈现了伟人的气度和风采。

遗憾的是,随着采访节奏的加快和其他各种原因,今天的很多记者心态浮躁,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做采访问题的准备。有些记者甚至采访前根本不做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也没有事先拟好问题的习惯,只热衷于向采访单位或当事人要材料,要通稿,匆忙上阵,随意出稿,导致报道出来的内容言之无物,干瘪无味。

2.态度客观,确保公平公正

客观是问题设置的先决条件。问题的客观性是指提问者不受个人情感、观点或立场的影响,提供客观、中立、无偏见的提问。在采访过程中,这显然也是及其重要的。如果提问态度不客观,则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首先是会导致信息的误导和扭曲,不客观的问题会引导被采访者给出有偏差的回答,从而传递不准确或片面的信息,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其次是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公众期望从媒体获取真实、和客观的信息,不客观的问题会让受众对媒体的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降低对媒体的信任度;第三,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不客观的问题可能触及敏感点或带有偏见,激化矛盾,使采访变得复杂和棘手;后,还可能破坏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被尊重,从而拒绝进一步合作或提供信息。2023年,中国男篮与塞尔维亚队进行了一场热身赛。比赛结束后,一位体育记者采访中国男篮外籍主帅乔尔杰维奇时问:“我们对阵的是世界的强队,可以说对方并没有完全使出全力跟中国队打比赛,请问是不是这样呢?”这个提问带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想当然地认为中国队实力弱,对方就没有尽全力,显然并没有基于客观事实。诚然,与塞尔维亚队相比,中国队是实力相对弱的一方,但因此就能推断对方没有尽全力吗?预设结论对采访对象来说也不公平,让乔尔杰维奇很难回答。果然,这个提问也遭到了许多网友,尤其是篮球迷的广泛质疑。

 

3.以小见大,拒绝空话套话

常言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观察世界,如果从小切口、小细节开始,往往更直观、更生动、更易理解。写文章是这样,采访提问也如此。提问从小处入手,实际上追求的是由浅入深的效果。从小细节、个体的经历或具体的事例开始,记者可以层层引导被采访者分享更深入的思考、感受和见解,从而为报道提供更具内涵和价值的信息。2011年,笔者赴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采访援藏干部。嘉黎地处那曲东南部,平均海拔达4500米,空气稀薄,地域辽阔而荒凉,连草、树等植被都难得可见,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其中一位援藏干部蒋献生在当地已经坚持工作了整整五年(援藏干部一届三年,他主动要求干两届)。记者在做采访前的案头工作时,捕捉到一个动人的细节:他赴藏时女儿还在读小学低年级,一直到初中,他都没机会见到女儿,只能通过偶尔的电话维系亲情。于是,当天的提问就从这个“小处”入手了。笔者问:“你和女儿打电话,一周几次,都说些什么?”蒋献生一愣,随即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然后几乎是抽泣着讲述了他和女儿及家人之间的情感故事。这段采访内容后来被重点采用到系列报道《生命禁区的大爱》当中,成了节目的一大亮点。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有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笔者以为,以小见大的提问,即是巧的提问,有助于记者发现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在实操过程中,首先是要重点关注采访对象的经历,通过询问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故事,发现与广泛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联系;其次是要聚焦具体细节,对人物所处事件中的细节进行提问,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物品等,探寻背后的意义和影响;后是适当运用对比和类比,将小的现象或事件与更大范围的类似情况进行对比或类比,引导被采访者进行思考和分析。

4.随机应变,及时洞察引导

随机应变,是指在采访的动态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提问策略,包括改变提问方式、角度、内容等。在遇到被采访者的回答出乎意料或者话题偏离预设轨道的情况下,记者必须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并及时调整问题的方向,让采访回到正轨。

笔者曾经采访一位企业家,原本准备的问题是关于企业近期的盈利状况和市场拓展计划。然而,在采访开始不久,企业家突然主动提及公司刚刚遭遇的一场重大危机,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大量召回和形象受损。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笔者迅速调整了采访方向,首先对企业家勇于直面问题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就危机的具体情况、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对消费者的补偿方案以及未来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等方面展开深入提问。采访中,企业家情绪一度激动,对某些尖锐问题表现出抵触。笔者也察觉到这一点,及时转换提问方式,以更加温和、理解的语气引导企业家继续分享他的想法和计划。终,这次采访不仅深入地报道了企业的危机事件,还展现了企业家在困境中的担当和应对策略,这则报道也因这一突发情况更加出彩。

可以看出,采访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记者来说有三方面的积作用。首先是能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对象提供新的线索、观点或未曾公开的内容时,采访者顺着新的方向深入挖掘,可以得到更、更深入、更具吸引力的信息。其次,有助于保持良好的采访氛围。如果采访对象突然提及敏感或情绪性的话题,采访者应当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提问方式和态度,并且要努力避免冲突和尴尬,让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和信任,从而更愿意分享真实想法。再者,采访者要妥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例如环境干扰、时间限制等,遇到这些情况,采访者要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完成。

3

结语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信息始终伴随日常生活。无论媒体如何嬗变,记者的技能始终需要在线。所谓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怎么“问”,需要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不断实践、积累,在理论学习中一次次地总结、归纳。在“全民皆媒体”的今天,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老百姓的代言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作为大时代“正能量”舆论氛围的营造者,主流媒体的记者只有真正掌握了“提问”的能力,方能够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受众呈现精彩、真实、有深度的报道。

 

原创:徐文乐 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来源:传媒评论

版权所有 ©2011 中国融媒创新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街家园五区2号楼3层2单元320 邮编:100100
电话:010–61899189 传真:010–61899189 邮箱:xuping2004@126.com 京ICP备2021015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