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缅甸曼德勒白天气温超过40℃,我坐在救援帐篷旁敲击键盘,汗珠不断滴落。我眯着眼辨认着被阳光折射得发虚的屏幕文字。持续高温让笔记本电脑始终处于发烫状态,就像我记忆里对地震的印象,裹挟着挥之不去的灼热。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在缅甸地震后跟随中国救援队报道地震救援,短短5天时间,我见证了中国救援队的与坚韧、缅甸民众的乐观与感恩,看到了人类面对灾难时迸发的光辉:世界在摇晃,平凡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人间堤坝。
(一)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由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物资前往灾区,全力协助缅方开展抢险救援。我和文字记者马卓言作为随队记者,一同踏上征途。
29日凌晨1点接到通知,6小时后出发。我抓紧准备,在行李箱里塞进两台相机、无人机、大疆Action、Osmo Pocket、两部手机、一部电脑,以及头灯、各种电线、急救药品等应急装备——我曾报道过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这一次,是我踏出参与国际救援报道。
首都机场集结区,搜救队员、各国外交人员、媒体人员等都在忙碌着。我扛着近50斤的两个行李穿梭其间:左手拎箱办理通关,右肩挎着相机随时记录画面。
拍摄时,我换上了搜救队员的服装。衣服十分厚重闷热,刚穿上就全身冒汗。鞋子也是厚底,这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集合并登机后,我看到有人负责照顾搜救犬,有队员在跟家人通话。队员崔飞乐蹲在舷梯旁与儿子视频,我将镜头对准了这对父子。
“你知道爸爸要去干嘛吗?”“去救人!”“你知道爸爸要去哪里吗?”“缅甸!”……
(二)
飞行途中,机舱内始终充斥着忙碌的气息。5名随队记者正与应急管理部带队人员开会,各部门人员则分成若干小组,压低声音讨论着抵达后的行动方案。
飞机在缅甸仰光国际机场降落,这些持续数小时的周密部署已转化为清晰的行动纲领。中国救援队刚一着陆便星夜兼程,载满物资的大巴车在蜿蜒公路上走走停停,600多公里路程走了20多个小时……
“前方那座桥就是曼德勒地界了。”随着向导的指引望去,灾变的痕迹陡然密集起来。
道路两侧满是残垣断壁、破木瓦砾和玻璃碎渣,歪曲坍塌的寺庙、倾斜破裂的学校……平日里人头攒动的地方,此时空空荡荡。高层建筑表面披上了骇人的裂痕,不时有当地受灾群众蜷缩在路边,表情凝固,等待着陌生汽车停下。仿佛经过的每一辆,都可能成为载他们离开破碎家园的诺亚方舟。
(三)
150多万人口的曼德勒市,距震中不到20公里,是离震中近的大城市,也是这次救援的重点。位于曼德勒市区的天空公寓是三栋11层的公寓楼群,两座完全坍塌,另一座楼体5层以下发生坐沉垮塌。30日上午,当地救援人员在废墟上探测到还有幸存者。
中方救援队随即加入,我跟随突击小队前往现场。抵达缅甸没多久就要到地震灾区探测生命,我虽然有很多采访经验,但还是有些忐忑……
我到达天空公寓时,看到了一直坚守的新华社仰光分社记者张东强老师,我们俩曾在国内见过,没想到第二次见竟然是在地震救援现场,而且近在咫尺都没有发现对方。直到后方编辑提醒我们照片场景一样,我们才“对上线”,并击掌互道珍重。
接下来,我去到另一个点——长城饭店。时间已近半夜,这个7层大楼从2层处断裂倒塌,钢筋和管道错综交织。搜救队员使用蛇眼生命探测仪,发现原一层的一位妇女,地震后掉落到地下一层半。经勘测,她生命体征完好。经救援人员约3小时破拆,她终于在午夜获救。
搜救队员分列两队,用手托举这名女子,将她抬向救护车。
我高相机记录了这一瞬间,忍不住鼻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拍摄过很多战争场景,早已不畏艰险,也很少流泪。战争会摧毁生命,但救援是去营救生命。我曾经想过,这么多救援力量从全世界赶到这里,包机民航陆路,时间成本、真实花销都很大,但当真正援救出生命的时候,我觉得过往的一切辛苦和辛酸都值得了。
在地震灾区,有一天早上我乘坐箱货车从营地出发,一位陌生大姐过来握住了我的手,她红着眼眶不停地说:“谢谢你们”……这时,我真正领悟到救援行动的意义——让生还者看到希望、看到人间有爱,并继续将爱传递。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