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说”“唱”节目为何会让人眼含热泪?
广电 前天
每一首红歌都是一曲历史的旋律,镌刻着伟大祖国艰苦的历史征程,也是奋勇向前的号角,传达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
SHAPE \* MERGEFORMAT
《唱支歌儿给党听》节目现场,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在讲述红歌创作故事
6月26日19:35,庆祝建党百年特别节目《唱支歌儿给党听》在河北卫视开播,听着《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坐在电视机前的党育新、党育苗再次热泪盈眶。她们,是45年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原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学生,虽然这期节目她们参与了现场录制,但当《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响起的时候,她们又一次被触动了。
熟悉的旋律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正因如此,《唱支歌儿给党听》选取的正是建党百年来传唱度高、年代感强、内涵底蕴厚的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党啊亲爱的妈妈》《唱支山歌给党听》《妈妈教我一支歌》,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是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催人奋进的永恒旋律。
“通过讲述这些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我们希望节目能实现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共鸣共振,完成红色精神的接续传承,抒发内心积淀的爱党爱国情怀。”河北卫视总监冀国锋表示,“《唱支歌儿给党听》是河北卫视围绕庆祝建党100周主题主线推出的‘三重两微’原创节目矩阵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三重’分别是入选广电总局庆祝建党100周年第二批重点广播电视节目《唱支歌儿给党听》《初心》及在广电总局立项、河北省广电局重点扶持打造的文献纪录片《光明在前》;‘两微’是系列微纪录片《鉴证》、系列短视频《红色故事会》。”
SHAPE \* MERGEFORMAT
《唱支歌儿给党听》节目主持人王颖在录制现场
“红色经典歌曲传唱很广泛,以歌曲为切入点很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做这样的节目不难,但做成精品并不容易,《唱支歌儿给党听》采用了多种形式呈现这些经典歌曲,从目前播出情况来看,观众的反馈很热烈。”河北卫视副总监张志红介绍。
▍“说”“唱”结合,多维度解析经典
歌唱类的节目这些年有很多,各种形式的展现方式都被同类节目尝试过了,那怎样才能做出新意?
SHAPE \* MERGEFORMAT
在节目制片人、总导演周思超看来,《唱支歌儿给党听》不仅只“唱”歌,还“说”歌,“我们从上百首经典红歌中选取了5首传唱度高、年代感强、内涵底蕴厚的经典佳作,每期节目以其中一首红歌为切入点,由朗诵艺术家瞿弦和担任‘红歌故事讲述人’,讲述红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传唱过程。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歌曲的词曲作者或后人,与音乐及党史领域专家,在节目现场通过互动谈话,结合纪实短片和文艺表演等形式,对红歌在传承历史、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达情感方面的价值和深远意义进行多维度解析。”
SHAPE \* MERGEFORMAT
《妈妈教我一支歌》作词杨涌(右一)、作曲刘虹(右二)、歌唱家李丹阳(左二)做客《唱支歌儿给党听》
从目前录制情况来看,《唱支歌儿给党听》的参与者基本都是这些歌曲的创作者或者见证者:《团结就是力量》词作者牧虹的儿子赵束鹿、曲作者卢肃的女儿卢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作者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妈妈教我一支歌》词作者杨涌、曲作者刘虹,《党啊亲爱的妈妈》曲作者马殿银、词作者龚爱书的儿子龚庆丰,《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姚筱舟的女儿姚琴等都参与了节目录制。
SHAPE \* MERGEFORMAT
歌唱家李丹阳在《唱支歌儿给党听》节目现场唱响《妈妈教我一支歌》
此外,原石家庄育红学校教师张占修,唐山大地震孤儿代表党育新、党育苗,小提琴演奏家杨岷,《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姚筱舟生前好友、作家和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地、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增军,西柏坡纪念馆研究员史进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原馆长任政瑞等嘉宾,也在节目中与大家一起追忆了建党百年来的峥嵘岁月。
SHAPE \* MERGEFORMAT
《团结就是力量》词曲作者后人及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院史进平、歌唱家魏金栋做客《唱支歌儿给党听》
每期节目的后,李丹阳、刘和刚、魏金栋等歌唱家都会与来自河北各高校的学生合唱团,共同完成红歌的接续传唱。“这些经典歌曲被再次编曲演唱,让节目不仅‘好听’,还很‘好看’,通过这些经典歌曲,我们铺陈出中国革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出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赤诚信仰,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周思超说。
SHAPE \* MERGEFORMAT
《唱支歌儿给党听》制片人兼总导演周思超与男歌唱家刘和刚交流舞台呈现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奋斗精神
在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有太多英雄先烈的革命故事值得被缅怀致敬,而《唱支歌儿给党听》就是通过铺陈“真实故事”,抒发“真情实感”,讲活、讲好了红色故事,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让“四史”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红歌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其节奏强劲、催人向上,其中包含的爱党、爱国的革命情感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每一首红歌都是一曲历史的旋律,镌刻着伟大祖国艰苦的历史征程,也是奋勇向前的号角,传达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
发掘红歌背后的故事,激发中国人作好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创造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唱支歌儿给党听》所追求的。
SHAPE \* MERGEFORMAT
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在《唱支歌儿给党听》节目现场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周思超介绍,节目在访谈过程中借助影视资料及实物道具,着重勾勒了这些文艺工作者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进而分析其思想渊源,品评其人格魅力,达到引发共鸣、振奋人心的目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曹火星、牧虹、卢肃等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刀、以歌为枪,展现出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杨涌、刘虹、马殿银、龚爱书、姚筱舟等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心声、讴歌时代的精品。这些词曲作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忘我奉献的精神,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放歌的责任与担当,同样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
基于此,在《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期节目中,作家和谷讲述了词作者姚筱舟的一段轶事。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姚筱舟写下人生份入党申请书,但因各种原因未能遂愿,此后数十年间他历经坎坷,入党的决心始终未变,直到2001年,终于实现了半个世纪的夙愿。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呈现了姚筱舟一生一心向党的赤诚,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从期播出的节目来看,《唱支歌儿给党听》不仅在红歌艺术价值和创作的时代背景上做足了文章,对词曲作者及传唱者的个人故事、奋斗历程也予以深度关注,更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平凡人身上,为观众特别呈现红歌传唱过程中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
SHAPE \* MERGEFORMAT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藏族班的同学们带来歌舞《唱支山歌给党听》
介绍《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创作及传唱故事时,节目组将45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原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学生党育苗、党育新请到节目现场。党育苗、党育新均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只有几个月大的她们被解放军救助,和其他600多名孤儿一起被送到河北省临时组建的石家庄育红学校。当时她们尚在襁褓,没人知道她们的名字,老师们商议,她们既然是党的孩子,就随“党”姓吧,于是便取名为党育苗、党育新。党氏姐妹在石家庄育红学校老师们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长大,1984年,当她们次听到《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的时候,一下子被打动,此后这首歌成为她们心中永恒的旋律。
党史氏姐妹说:“小时候我们脑海里没有‘亲生妈妈’的概念,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党就是我们的妈妈,是老师们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是老师们扶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教育我们爱祖国,鼓励我们学文化……”说到动情处,党氏姐妹流下了热泪。
红歌传唱人党氏姐妹的故事让观众对党的崇高和伟大感同身受,也使得人们对这首经典红歌的理解更加具象和深化。在节目现场,党氏姐妹领唱,原石家庄育红学校——如今的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合唱,她们用发自心底的声音再次传唱经典,表达对党的无限依恋和热爱。
SHAPE \* MERGEFORMAT
唐山地震孤儿代表党育苗、党育新(前排左一、左二)唱响他们心中永恒的旋律《党啊亲爱的妈妈》
黑格尔曾说:“历史是一团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情感寄托和奋斗精神,红歌中包含着建党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唱支歌儿给党听》通过对红歌艺术价值、时代背景、创作者及传唱者故事的深挖与解析,对红歌资源深思慎取、巧妙运用,使其成为了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唱支歌儿给党听》总计5集,每集40分钟,6月26日、6月28日-30日以及7月2日,每晚19:35在河北卫视播出,一起看,一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