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前哨 ,作者江 萌
导读
2018年,第28届中国新闻奖设立媒体融合奖项,其后进行了多次调整,旨在引导理念创新、促进技术应用、打造精品力作。作为业界高奖项和权威标杆的中国新闻奖,近年来不断进行奖项改革,增设、修订、完善媒体融合类别奖项,通过新闻作品来促进媒体融合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积作用。
媒体融合奖项设置不断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媒体融合发展这一重大任务。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社会焦点、舆论热词、业界显学。
为反映新时代传媒发展的深刻变化,2018年第28届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并在当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明确指出,这一奖项是针对“传统主流媒体所创办的移动端上的融合传播新闻作品”,该奖项分设“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6个子项。2019年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沿用了2018年的设置。
其后,媒体融合奖项进行了两次大幅修订。为适应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的趋势,2020年第30届评选将“短视频新闻”拆分为“短视频现场新闻”和“短视频专题报道”,将“新媒体创意互动”简化为“创意互动”,继续保留“移动直播”“融合创新”,终形成5个子项。
2022年,中国新闻奖迎来设立30多年来的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按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划分奖项的规定,而改以体裁为主线、内容题材和融合发展为辅线的奖项设立规则。改革后的评选项目由29个优化为20个,其中,原来的媒体融合奖项全部取消,为鼓励融合发展创新,设立了专门奖项2个,分别为“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目的是倡导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有较好传播效果的新闻作品和信息服务产品。
获奖作品特点:主题性、精品化、互动强
对第28届至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共223件获奖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可发现5年来,中国新闻界在题材选择、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融合理念更深入、融合方式更成熟、融合效果更显现。
侧重宏大主题,直击新闻现场。这5届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大都紧盯当年重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的新变化、新气象。比如第32届的一等奖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和《复兴大道100号》,均是聚焦建党百年这一宏大主题。
与宏大主题对应的是,由于媒体融合奖项强调时效性强、场景化表达,由此也诞生了一批切口小、现场代入感强的作品。比如第28届的获奖作品《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新画面!》。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突发性强、关注度高,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
多种技术表达呈现,构思精巧制作上乘。媒体融合作品不像传统的消息、通讯,其制作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人,且采用音频、视频、长图、动漫、H5、3D动画等多种技术,产品制作流程和形式颠覆式重塑,这使得一件媒体融合作品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大提升了内容的传播效果。
比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30日建党100周年前夕发布的《复兴大道100号》,就以一张手机端50多屏的长图,再现建党百年辉煌成就。整个作品以长图、H5、SVG交互等多元形式呈现,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动画、AI交互等多项网络信息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十分丰富,覆盖3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包括5000多个人物、400余座建筑,整部作品制作周期逾100天,这样的创作投入之大、耗时之长,已远非传统新闻作品所能比拟。
强调互动性和服务性,通过应用创新提升传播效果。互动性技术的熟练运用和传媒服务大众属性的强化,使得媒体融合作品在与用户的互动中,不断扩大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客户端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借助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创造了超过10亿人次参与互动的盛况。
第32届中国新闻奖增设了应用创新奖项,作为融合发展类的专门奖项,一批体现互动服务的作品涌现。比如北京时间“接诉即办”融合应用产品,它将北京时间与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打通数据后台,开创北京市视频接诉媒体项目——北京时间“接诉即办”,成为服务市民的又一重要入口。
媒体融合作品发展向何方
中国新闻奖自设立媒体融合奖项以来,有力推动了新闻工作者转思路、转阵地、转作业方式,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创新、高频互动的作品迭出,但我们同时看到,部分作品也呈现出重技术轻内容的倾向,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智能化技术的表达,而在内容文本的创新性和思想性上有所忽视。
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已明确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既是对融合的整体要求,也可视为融合作品创作的指南。
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围绕内容生产彰显社会价值。主流新闻媒体的根基在于对社会价值的。越强调融合,越要坚持守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媒体的责任和基本功。
对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是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其次,要遵循传播规律,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强化精品意识,彰显资源优势。
强化技术应用,提高媒体自主研发水平。传媒行业的技术驱动已经从早期的辅助创新表达发展为现在的嵌入融合体系。从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到《今天,发条微信一起点亮武汉》,技术赋能不断带来作品呈现方式的创新。媒体要加强创新技术的学习应用,在5G+4K/8K超高清呈现、智能云剪辑、AI主播、AI直播拆条、数据新闻等方面加快普及应用。同时,大部分媒体智能技术储备薄弱,主要依赖外包和购买服务,要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
注重传播效果,满足用户信息和情感需求。传播致效,是传播的终目的。媒体融合产品,因为互动技术的引入,更加强了媒体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链接。推进融合,就是要借助技术赋能,在与用户的互动中不断提升传播的到达率、有效性。
要想达到传播效果,根本在于满足用户需求,特别是媒体作为信息中介,要大力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情感需求,在技术互联、信息互通、情感互动中进行传播。在这一点上,《今天,发条微信一起点亮武汉》就是一次很好地满足用户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提振发展信心的成功尝试。
结语
媒体融合永无止境,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方法的共融互通,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始终用主流价值舆论导向,用技术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版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国传媒力量。
(作者系楚天都市报目新闻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编辑)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3年1月(上),原标题《从媒体融合奖项改革看新闻表达创新》。参考文献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责编:董硕 审核:闫华
来源:新闻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