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融媒创新网!
繁体 中文 | 信息管理

中国融媒创新网

我国融媒系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融媒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融媒资讯

年年盯着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这首“四季歌”如何出圈有新意

来源: 时间:2024-09-19 09:38:22 浏览次数:

每年的高考,既是考生们的竞技场,也是新闻媒体比拼报道水平和创意的展示台。如何把高考报道这首“四季歌”唱出新意?近年来,杭州网针对“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这一报道题材进行了创新探索。2021年至2024年,杭州网在官方抖音号发布“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原创报道当天,相关话题均位居抖音同城榜前列。

 

1

挖掘新看点,体现报道时代性

 

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自带新闻性,往往能引起广泛关注。但想要将这一常规报道题材做成爆款,也并非易事,尤其考验媒体对“爆点”的把握能力。2023年7月6日,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杭州网在抖音号发布了相关视频报道,收获浏览量446.1万、点赞2.2万。这则报道何以能在抖音平台上产生较好的传播效应?关键还在于紧跟当时的亚运热点,找准报道切口,在“老话题”中挖掘出“新看点”。

2023年7月,距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亚运的“氛围感”可以说是扑面而来。在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报道策划过程中,杭州网敏锐地捕捉到了与“亚运热”相契合的新闻点。我们注意到,发放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高职院校在2023年招生中新增休闲体育,于是在报道中特别介绍了该毕业生今后可以从事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服务接待、赛事运作、运动休闲活动策划、市场营销、场馆运营等岗位。通过突出这一新闻点,为即将举行的杭州亚运会“预热”,为后亚运时代浙江文旅发展转型“吹风”。一段时长10余秒的视频,不仅包含“谁收到了浙江封高考录取通知书”等基本的新闻内容,还融合了与热门事件相关联的信息,有效提升了新闻的信息含量,也扩大了新闻的受众面。

在高考新闻报道中,老话题叠加新主题,能够让报道产生“1+1>2”的传播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报道内容,还可以让老话题焕发新生,使得报道能更好地链接当下,展现浙江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前瞻性。

2

主动找变化,强化报道服务性

 

高考新闻要“出圈”,离不开记者编辑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把握时代风向,洞悉社会热点,了解与预判教育发展趋势,从变化中找到读者关注的新闻点,从趋势中挖掘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才能策划出视角、服务性强的高考新闻。

每年的高考季,选都是一个焦点话题。设置有什么新变化,未来职业前景如何,往往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讨论。新、新职业源于社会发展新变化,在策划高考报道时,记者编辑要善于捕捉新风向、把握新趋势,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2021年、2022年,杭州网在策划“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报道时,就把视野延展到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新的产业趋势、职业方向做了研判。比如,民宿行业发展有超酒店业之势,“研学旅行指导师”被人社部确定为新职业,这些新情况为我们选择报道角度提供了思路。我们了解到,浙江省高职院校均已开设了相关,其中研学为全国高职院校中首设。经过反复斟酌、提前摸底,我们分别选择民宿、研学这两个新业态为切入点,对这两年的“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展开报道。我们特地邀请这两个在读或已毕业的学生到场,为新生送上录取通知书,体现新老生接力干好事业的决心,同时通过在读学生、毕业生介绍前景,也能为报道增添客观性、亲和力,让读者听得懂、愿意听。

在高考新闻策划中,尤其需要注重时度效,通过捕捉社会的新变化、新趋势,为老生常谈的“四季歌”赋予新视角,从细微的变化中找准报道的突破点,提升新闻内容的服务价值,进而扩大报道的关注度、影响力。

3

用心抓细节,提升报道共情力

 

高考报道中生动鲜活的内容,同样来自新闻现场。新闻现场的动态发展无人能预知,好看的画面、动人的语言稍纵即逝,十分考验记者在现场的发现力、应变力。有时候,现场的一个动人细节,能让报道更丰满、更具有感染力。

以2022年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发送现场为例,在考生收下录取通知书后,她的母亲不经意间“透露”,当天正好是考生的农历生日,这封录取通知书是孩子18周岁好的生日礼物。正是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赋予这则新闻报道情感温度,建立起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人们总是对愿望成真有着美好的期许,生日当天的“幸运礼物”恰恰承载了这样一种共同心理。

报道在抖音平台发布几小时后,就冲上了当天抖音本地榜首,浏览量超1000万,点赞数超8万。在评论区,许多网友纷纷为考生送上诚挚的生日祝福。细节是有生命的,在新闻报道中适当运用细节,可以有效提升报道的共情力,通过情感上的共通共融促进与受众的互动,在传播上取得超乎预期的效果。

4

运用多视角,增加报道思辨性

 

新闻报道的视角可以分为正视角、侧视角、反视角。平时运用多的就是正视角,即说什么事,就将采访的镜头对准相应的采访对象。有时候,恰到好处地运用侧面视角、反向视角,则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多角度拓展,能够展现思路、独到见解、独立观点,提升报道的思辨性、趣味性、引导力。

2022年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发送现场,杭州网记者还捕捉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画面——为了争取好机位、寻求好角度、拍出好照片,20余家媒体摆出了各种姿势,拍摄接收全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的考生。这个“反视角”呈现了媒体工作时的状态,向受众展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增加了新闻的看点与趣味性。我们在编辑中也突出了一种“反差感”,点明了浙江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发出学校非985名校,而是一所普通的高职院校。通过媒体争相采访的热闹画面,与大众对高职院校的传统认知之间形成反差,表达接受职业教育同样有前途、受关注的态度。可以说,报道以一种轻松的呈现方式,用真实、鲜活的例子诠释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相当于是为当年施行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做了进一步宣传。这则视频报道在抖音浏览量达413.2万,点赞1.4万,生动地展现了职业教育也可以成就精彩人生,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的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具有积意义。

这一案例也印证了,记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够通过视角的变化,多维度、多层次地挖掘高考新闻的不同面向,让报道更具思辨性、引导力。合理运用侧面视角、反向视角,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了解新闻信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让新闻少一点刻板说教,多一点趣味体验,这也更符合新时代、新平台受众的阅读口味。

 

原创:张 晶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网

来源:传媒评论

版权所有 ©2011 中国融媒创新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街家园五区2号楼3层2单元320 邮编:100100
电话:010–61899189 传真:010–61899189 邮箱:xuping2004@126.com 京ICP备2021015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