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在传统年代,预示着客观、事实,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需要遵循的准则。在信息渠道和传播通路闭塞、物质短缺的时代,大众对新闻的认知代表着真相和权威,尤其是新闻中的权威人士发言被视为真理。单向接收信息的人们,对信息的态度也偏向输入而非表达。
大众传媒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信息表达平民化,消费者发声的意愿增加。同时,事实真相变成次要,表达才是重点。如媒体事件中的真相被剥离之后,事件细节中的人、环境等是容易引起情绪感染的因素,且容易不断发酵。大众开始对真相不全、真相不在的情况下开始道德审判,各种带着戏谑、偏见、同情和挑逗的情绪不断燃起。因此,情感消费从此成为这个时代品牌营销的研究重点。

纷繁复杂的大众传媒现实,大众存在着极大的选择压力。从信息缺乏时代开始,消费者开始思考自己被媒介蒙骗的事实,而在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对信息的甄别和信息本身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导致面临着选择困难,尤其在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当下,大众消费者急需一滴蜜糖,减少决策时间。于是,品牌调动消费者情绪,帮助消费者减缓决策压力的营销方式不断兴起。
信念往往能够引导忠诚。疫情大部分人民众志成城、举国一心,一同为了战胜疫情出谋划策,高龄院士、高龄老人、医生、人民军队、老百姓等不同身份的人都愿意参与抗疫,这种坚定不移的集体精神背后是强大信念的支撑。因此,品牌营销营造坚定的信念,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坚定,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比如近年来不断被提起的女性自由信念、年轻人对虚拟人的迷恋以及对健康轻食的追求等,都是信念营销在其中的引导。
另外,品牌诉诸消费购买的理念要比宣称事实更容易调动消费热情。这里的购买理念更多是一种尊重消费者心中对某种理想的认同。消费结构升级的时代,认同消费者购买某一个商品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需求,商品本身的物理内容价值已经被屏蔽,品牌诉诸情感,引发消费者社交传播、参与的价值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品牌需要消费者,也需要营销的舆论话题不断被消费者传播、讨论,甚至产生质疑、谩骂,只要传播的数据比如阅读数、话题讨论数能够带来可观结果,营销的背后真相比如营销人员的某种商业目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不再重要,消费者只要感觉到传播的话题激起了断言、争议和满足了表达的欲望,就已经足够。
制造断言。人们只要上看到绝对化、唱反调和有争议的话题,就会被调动不服气、维护正义的情绪。比如某些你使用的产品没效果,是因为你没有坚持;只要用7天时间,就能解决你的某个需求。断言、绝对化和确定性似乎总能调动消费者情绪,也总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需要这种断言。相反,如果品牌告诉消费者只要你这样购买,你有很大的成功概率,这种表达方式包含着某种既保险又真实的真相,消费者或者是品牌的客户也大概率不会买单,因为,人们永远喜欢确定性的东西。
结语:消费者需要情绪化,忽视真相,但也不能说明真相已无效,这个社会依然需要真相的存在,只是在某种真相无法被显露的时候,刺激的情绪发泄也成了另一种营销真相。
转载于:CN广告网资讯